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术研究 > 学术报道 > 正文
学术报道

讲座纪要︱赵军:近代日本的“中国通”——战前日本“中国通”的对华认知与对华“民间外交”

来源:sunbet 发布时间:2025-11-14 点击数:

11月7日下午,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公司特聘教授、日本千叶商科大学名誉教授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访问学者赵军老师,受邀为全院师生带来题为《近代日本的“中国通”——战前日本“中国通”的对华认知与对华“民间外交”》的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sunbet、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办,由sunbet刘家峰教授主持,sunbet张晓宇、许存健、米斯琪、魏晨光、张一闻等50余名师生参与讲座。

赵军教授首先回溯“中国通”概念的形成脉络,指出该群体在清末至战前日本社会具有重要舆论影响力。由于当时长期在华的日本人数量有限,无论是外交官、商贸人员、满铁调查员,还是记者、浪人、僧侣等体制外人士,其对中国的有限观察往往被放大为“知识”,进而影响日本公众乃至政府对华判断。特别是甲午战争后,日本社会的“中国观”经历剧烈转向,从先前的文化崇敬走向整体性的蔑视化叙述。各类“中国通”的著述、讲演和小册子,在社会中形成持续扩散的舆论力量,通过渲染“中国人缺乏国家观念”“社会如一盘散沙”“民族性软弱”等刻板印象,推动了日本舆论的结构性变化,并成为后来侵华舆论和政策的重要思想基底。

在进一步的案例分析中,赵教授以川岛浪速、内田良平、大川周明和平野义太郎等代表性人物为线索,揭示“中国通”内部的多样性与其共同的思想逻辑。川岛浪速等“大陆浪人”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意识,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简化为“中国人利己心过盛、缺乏凝聚力”等本质性缺陷,借此推演日本“指导中国”“占领满蒙”的“正当性”,为武装侵华作铺垫。同时期的政治评论、媒体文章以及民间出版物也不断强化类似观点,使“对华蔑视论”成为社会普遍认知。学者型“中国通”则借助更精密的论述方式,运用历史材料、文化比较和哲学概念包装对华偏见。例如平野义太郎在论述“大亚洲主义”时,将孙中山思想中与日本合作的部分无限放大,同时有意忽略其对日本侵略政策的警惕与批评,以“学术化”方式服务其殖民扩张目标。这类讨论因看似形式严谨、传播渠道广泛,更易掩盖其意识形态性。

讲座最后,赵教授对“中国通”现象进行了深度反思,指出所谓“通”往往掩盖着浅薄与偏见。许多“中国通”对中国现实的判断建立在表层信息和先入之见之上,甚至连日本战后学者也批评他们“无知”“脱离常识”。片面化、凝固化的“中国印象”,不仅推动了日本社会对华误解,也影响了国家战略走向,最终产生灾难性后果。历史表明,当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被带有偏见的话语所塑造,学术、媒体与民间观察若失去独立性与批判性,则极容易陷入认知陷阱,走向错误决策。因此,从“中国通”的历史中反思认知偏差、话语建构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互动,对于理解近代中日关系与当代国际关系均具有重要启示。

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,师生们围绕“民间外交”的影响机制、“知识人如何塑造国家认知”“战前日本社会中国观的形成结构”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与会师生表示,本次讲座史料扎实、分析深入、视野宏阔,对于深化对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理解具有重要学术价值。


(供稿:郑泽民)